房延东荣获拾遗传承“黄河入海口煌上煌盐焗鸡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称号

房延东荣获拾遗传承“黄河入海口煌上煌盐焗鸡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称号

近期,房延东荣获拾遗传承“黄河入海口煌上煌盐焗鸡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称号。这项荣誉不仅是对他三十余年坚守传统、创新求变的肯定,更让这道流淌着黄河文脉的特色美食,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的光彩。

1974年12月,房延东出生在黄河入海口区域。黄河水冲积而成的盐碱地赋予了这片土地独特的物产,也孕育了当地人质朴而厚重的饮食哲学。在他的童年记忆里,祖母的厨房总是弥漫着一股特殊的香气——那是用黄河滩涂散养的土鸡,搭配着滩涂晒制的粗盐,经过漫长炖煮后散发出的醇厚味道。“那时候物资匮乏,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祖母做的盐焗鸡。” 房延东回忆道,祖母粗糙的手掌在鸡身上反复揉搓盐粒的动作,以及灶台上那口咕嘟作响的老汤砂锅,成为他心中最温暖的味觉图腾。

19岁那年,房延东接过了祖母传下的那本泛黄的食谱。食谱上用毛笔字记载着二十余味香料的配比,以及“盐要滩涂粗盐,鸡需周岁土鸡,火必文武相济”的古训。起初,他按照食谱依葫芦画瓢,却总觉得差了点味道。“祖母说,好味道是‘悟’出来的,不是‘做’出来的。”为了找到那股“差一点”的味道,他开始在黄河入海口的乡镇间走访。从东营港的渔民到垦利区的老厨师,他收集了三十多个民间盐焗鸡的制作秘方,逐一拆解、比对、融合。

在一次与老渔民的交谈中,他得知黄河口的大颗粒盐与普通海盐相比,腌制肉类更能激发蛋白质的鲜味。这个发现让他茅塞顿开——祖母坚持用滩涂粗盐,原来藏着这样的科学道理。此后,他潜心研究盐与肉质的反应机理,反复试验腌制时长与盐粒粗细的搭配,终于形成了“三揉三腌”的独特工艺:第一次用粗盐破坏肉质表层,第二次用中盐渗透肌理,第三次用细盐锁住水分,多次的揉搓确保了盐分均匀入味。

“传承不是复制,而是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赋予新的生命力。” 这是房延东常挂在嘴边的话。在坚守古法制作核心的同时,他敏锐地察觉到现代人饮食口味的变化——传统盐焗鸡偏咸香,难以满足年轻群体对鲜、辣、麻的多元追求。为此,他走访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多地,将西南地区的椒麻风味与黄河口的盐焗工艺相结合,终于研发出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气息的新式配方。

房延东坚持亲自挑选主料,只选用生长周期超过12个月的黄河滩土鸡。“这种鸡活动量大,肌间脂肪分布均匀,炖出来的肉才有嚼头。”他指着鸡的胸骨解释道,“你看这骨架,必须坚硬紧实,羽毛根部要有细小的毛孔,这才是真正的好鸡。”选好的土鸡要经过“三洗三泡”:先用清水浸泡两小时去除血水,再用花椒水浸泡一小时去腥,最后用老汤浸润半小时打底味,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。

制作过程中,“不上色不油炸”是房延东坚守的底线。他认为,真正的美味不需要依靠色素和高温来修饰。他介绍道,炖煮时先用武火将老汤烧沸,然后转文火保持“汤面微沸” 的状态,两小时后关火焖制,这个焖制时间达6小时以上。“就像老辈人说的‘心急吃不了热豆腐’,好味道都是等出来的。”

最让人叫绝的是他的秘制汤料。二十余味香料按“君臣佐使”原则配伍:以八角、桂皮为君,奠定醇厚基调;以花椒、麻椒为臣,赋予椒麻灵魂;以香叶、草果为佐,增加风味层次;以陈皮、甘草为使,中和辛辣刺激。这些香料需经“三炒三晒”:先以文火炒出香味,再阳光下晾晒释放燥气,如此反复三次,才能融入老汤。这种汤料调制的卤汁,既能去除鸡肉的腥味,又能激发肉质本身的鲜美,形成“鲜中带辣,辣中含麻,麻中藏香”的复合风味。

如今,房延东的盐焗鸡已成为东营市的一张文化名片。“获此称号,对我来说既是荣誉,更是责任。”房延东坦言,这份荣誉让他更加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。房延东的工作室里飘出阵阵香气,那是老汤与鸡肉碰撞出的独特味道,也是黄河口人民用匠心守护的文化芬芳。从祖母的灶台到现代化的生产车间,这道盐焗鸡的故事还在继续,而房延东,正是这个故事最忠实的讲述者和传承者。

关于作者: 开钫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