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荣欣荣获“京绣服饰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称号
近日,在传统手工艺传承领域传来喜讯,张荣欣荣获“京绣服饰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称号。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多年来深耕京绣技艺的高度认可,更是为京绣这一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。
张荣欣,1973 年出生,她的京绣之路,始于儿时与姥姥相处的时光。在那个物质并不充裕的年代,姥姥的绣花手艺却为张荣欣打开了一扇充满奇幻色彩的艺术之门。
在姥姥的影响下,张荣欣从小就对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她常常主动要求帮姥姥穿针引线。她多次向姥姥表达想学绣花的想法后,姥姥就把绣花的技艺传授给了她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张荣欣对京绣的热爱愈发强烈。虽然因为求学读书的原因让她暂时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刺绣中,但那根连接着她与京绣的线,始终未曾断开。在完成学业后,张荣欣毅然决定重拾儿时的梦想,开始深入学习京绣这门古老的技艺。
京绣,又称宫绣,作为 “燕京八绝” 之一,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汉族传统刺绣工艺。它以北京为中心,辐射河北、天津等地,历史上因大量用于宫廷、贵族的服饰装饰而得名。京绣艺术特色突出,装饰性强,技法讲究、色彩富丽,是东方文化的重要表征。其图案题材广泛,山水花鸟、龙凤图案、飞禽走兽、吉祥八宝等皆可入绣,且在运用上更讲求寓意的吉祥,处处有着饶有趣味的“口彩”,所谓“图必有意,纹必吉祥”。
为了提高自己的京绣技艺,张荣欣四处打听,拜访名师。她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,只要听说哪里有京绣大师授课或者举办展览,她都会想尽办法前往。在学习的过程中,张荣欣发现,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,京绣这一传统手工艺面临着诸多挑战。机器工业逐渐取代传统手工,京绣市场萎缩,艺人大量减少,技法传承困难。许多珍贵的技艺和针法,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。
面对这些困境,张荣欣没有退缩,反而更加坚定了传承京绣的决心。她深知,京绣不仅仅是一门手艺,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,承载着民族的文化遗产,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智慧。她暗下决心,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,让京绣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。
在学习京绣技艺的过程中,张荣欣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。京绣的工具有绣针、绣绷、绣架等,绣线为金银线、绒线。主要针技有圈金、平金、打籽等,每一种针法都有其独特的技巧和要求。为了熟练掌握这些针法,张荣欣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,反复练习,手指被针扎得千疮百孔,但她从未抱怨过。她虚心向师傅们请教,从针线的选择、构图的设计、造型的把握到设色的搭配,每一个环节都认真钻研,一丝不苟。
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实践,张荣欣逐渐掌握了京绣的精髓。她的绣作技法讲究、针迹平整、绣线紧凑,针脚均匀;纹样别致,色彩鲜艳;作品的整体风格精致奢华、贵重珍奇,完美地再现了宫廷艺术的审美。她的作品中,既有传统题材式样的龙袍、朝袍、凤袍、吉祥题材绣片,也有借鉴现代时尚元素的高档手绣旗袍、礼服、披肩等,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。
然而,张荣欣并不满足于自己个人技艺的提升。她深知,要想真正传承和发展京绣,必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手艺。于是,她积极投身于京绣的传承与推广工作中。
在传承京绣的道路上,张荣欣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。资金的短缺、场地的限制、人才的匮乏等问题,都曾让她感到迷茫和无助。但是,她始终坚信,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,就一定能够克服这些困难。
如今,张荣欣荣获“京绣服饰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称号,这是对她多年来努力的最好回报。但她知道,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,传承和发展京绣的道路还很长。她表示,未来将继续努力,培养更多的京绣传承人,让京绣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让京绣走向更广阔的舞台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。